查看原文
其他

佛教临终关怀模式将征服世界?

医疗养老就关注→ 常青藤会客室 2023-03-08

写在前面:微信版本又更新,看着自己付出非常多辛苦的劳动成果被淹没在杂乱的消息列表中,小编们表示好心碎。在这里真诚的邀请各位加上星标或置顶,具体操作很简单,只要三步:①点击本文左上角“常青藤会客室”——②右上角“. . .”——③选择置顶(安卓)或星标(苹果)。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信任和支持。

为了感谢您对“佛教安养院”系列文章

阅读、关注、转发

只要你在文章底部留言并给留言点赞

只要您有9个❤,获得以上奖品

养生花茶一组

注意是给您的留言点赞

不是给文章点赞哦!

送完即止

编者按:总体上看,现阶段的临终关怀更多的是一种医护手段,它专注于患者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但是临终关怀的定义不应仅仅局限于医护手段。在中国的台湾地区、香港地区以及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地的佛教临终关怀与现代医疗体系的临终关怀模式已经日渐融合,为广大佛教信仰者和无宗教信仰者提供临终关怀服务,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局面。那么佛教临终关怀模式是怎样的呢?它又有哪些现代医疗不及之处呢?为此,凤凰佛教“佛教观察家”栏目为节选了福建莆田学院叶青春教授“佛教临终关怀模式的超越性”一文中的精华部分,带大家了解佛教的临终关怀。

佛教的临终关怀模式与基督教的临终关怀模式不同,也与现代医疗体系的临终关怀模式迥异,其独特的生命价值正日益显露。随着我国癌症发病率的持续升高和人口呈老龄化趋势凸显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佛教临终关怀服务必将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一、佛教临终关怀模式超越善恶对立,实现了对所有人的临终关怀

无论一个人生前是非善恶、贫富贵贱如何,佛教都希望临终之人心带善念回忆一生所做的善事以摆脱临终身心的苦痛得以善终。

大乘佛教把普度众生作为分内之事,誓愿度无量无边的众生成为第一重要的大愿,由于离苦得乐以及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类普遍的心理需求,因此佛教也把临终关怀施设于一切愿意接受的人们而不分其是非善恶、富贵贫贱,具有终极关怀意义。

二、佛教临终关怀模式超越了生死对立,体现了在临终关怀中实现生命提升的愿力

与现代医学对生命的理解不同,佛教把人的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部分:此生的自然中阴、临终的痛苦中阴、法性的光明中阴和受生的业力中阴。佛教对临终及死后生命主体的转化和提升的过程有着细致描绘:人死后生命主体不再被归于毁灭;相反,它是一种生成性的、可以被改变、重塑的生存之流。《杂阿含经·道品诵》第五卷37第1025经记载:

一年少新学比丘身在异乡,重病缠身,孤独无依,又学法未有所得,临终之时不知生命往生何处,故而身体剧痛,精神恐惧。佛陀听闻后慎重选择时间前往关怀,从身体、心理和灵性三个层面进行临终关怀,最终此比丘不但充满喜悦地迎接死亡的到来,而且成功地实现了灵性的开发,证得涅槃果位。

《阿含经》类似对僧俗的临终关怀所在多多,值得我们发掘其精髓,为现代医学的临终关怀模式提供思想资源和实践借鉴。


三、佛教临终关怀模式超越了关怀者与被关怀者对立

佛教临终关怀既包含着关怀者对被关怀者的慈悲怜悯,同时也包含着被关怀者对关怀者及其他活着的人的大慈大悲。正面关怀固然需要菩萨道精神,而反向关怀更能突显菩萨道境界,只有超越世间烦恼束缚和生死阈限的菩萨才能做到。这是佛教临终关怀模式与现代医学临终关怀模式及其他宗教临终关怀模式的根本不同之处。

大乘佛法流行的地方,诸多的祖师大德,总能在临终之际更显精神爽朗,于谈笑风生中安祥而逝,于说法布道中离开人世,往往都是以谈论佛法的修行,或者研讨深妙的真理,或者以生命来证明佛法的高妙等。如龙树菩萨、提婆菩萨、慧思大师、智者大师、湛然大师、慧能大师、印光大师等等,可谓史不绝迹,代有传人。佛陀入涅槃前曾温柔劝慰活着的弟子们不要因自己的离去而忧伤烦恼;清醒指导活者料理自己的后事;慈悲教授活者如理修行;忘我提升活者的修行见地;智慧点拨活者的修行要诀等。

总之佛教临终关怀具有圆融完整的理论体系;古远悠久的历史传承;丰富多样的实践经验,凸显出与众不同的超越性。完全可以与现代医学临终关怀模式相互融合,相得益彰,造福天下苍生。


相关阅读:(点击阅读)


您的分享   价值连城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公众号合作,交流,咨询

请联系以下电话微信同号

 18016247306

加不进的朋友可以微信:

lexstone

记得复制暗号:

常青藤会客室
我们欢迎您和您的小伙伴的加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